alist

最新更新

alist 社区分叉已经将名称更改为 Openlist
https://github.com/OpenListTeam/OpenList

Alist 项目出售风波:社区分叉自救,守护开源净土

在 2025 年 6 月短短几天里,原生于个人开发者 Xhofe 的开源网盘项目 Alist 突然宣告易主——新主人是一家此前鲜有名声、却屡被指控“供应链投毒”的贵州本土公司。不透明的交易过程、仓促而缺乏审计的代码改动,连同官方社群的大规模“封口”操作,引爆了中文开发者圈对开源安全的集体焦虑;社区很快自发硬分叉,组建 AlistTeam(暂名)接管维护。本文梳理事件来龙去脉、列出关键风险,并给出安全迁移与支持新分叉的实操指南。


事件时间线

时间关键节点
6 月初Xhofe 在私密频道宣布项目“交由公司运营”并承诺“仍会审阅 PR”
6 月 9–10 日官方文档仓库与官网大幅改动:域名从 alist.nn.ci 切换到 alistgo.com,插入微信推广与统计脚本
6 月 11 日多家科技媒体证实买家为 贵州不够科技有限公司,原作者退出所有社群且保持沉默
6 月 11 日晚社区核心维护者在 GitHub issue 建议立即 Fork,随后成立 AlistTeam/alist 仓库
6 月 12 日LINUX DO、V2EX、Right 论坛等集中发帖号召“锁定 3.30 版前最后干净标签”并转向新分叉

收购方背景与争议

  • 贵州不够科技有限公司(Bugotech)被曝光曾先后收购 HutoolOneinstackLNMP 等知名开源项目,随后植入广告与遥测代码,引发多起安全警报。
  • GitHub 讨论区甚至整理出该公司法人、地址、联系方式与相似邮箱,一并贴出供“社会性搜索”。
  • 多位开发者将其比作“开源收割机”,担忧其商业化操作会把 Alist 推向闭源、捆绑服务甚至恶意挖矿。

可疑改动与潜在风险

  1. 文档和界面植入灰色推广

    • 新 README 与官网出现微信二维码、付费代挂链接,被质疑“钓鱼”。
  2. 预编译二进制缺乏链上校验

    • Docker Hub 镜像由新公司私有账号发布;GPG 签名与之前断链,无法验证。
  3. 代码层面悄然添加系统信息统计

    • commit stats/os-info 在无审查情况下合并,可上传宿主 CPU/OS 版本。
  4. 闭源 API 依赖

    • Alist 核心的 alist.nn.ci 授权服务一直未公开代码,如今服务端完全由收购方托管,存在泄露网盘 Token 风险。

社区的自救:硬分叉 AlistTeam

  • 11 日晚,志愿者发起 AlistTeam/alist,初步目标是 回滚至 3.30 并移除可疑改动;后续将更名并更换 Logo。
  • Right 论坛与 V2EX 置顶帖给出迁移脚本,帮助用户一键把配置与缓存导入新分叉。
  • GitHub discussion 区征集新名称,呼声最高的包括 Afree, LiberListOpenList 等。

我该如何安全迁移?

  1. 停更官方仓库

    • 锁定在 v3.30.5(最后由 Xhofe 亲签标签)或直接切换到 AlistTeam 分叉。
  2. 撤销网盘授权

    • 在阿里云盘、OneDrive、Google Drive 后台删除旧 OAuth/应用授权,防止 Token 滥用。
  3. 自行构建或使用社区镜像

    • 使用 AlistTeam GitHub Actions 生成的二进制/Docker(含 reproducible build),或本地 go build
  4. 监控依赖

    • 对依赖的第三方库运行 go mod vendor && gomod-verify;对生产环境启用 SELinux/AppArmor,限制网络外连。

开源治理的几点反思

  • 赞助与商业化并非原罪
    但缺乏透明度的闭门交易极易伤害社区信任,最终让项目“人财两空”。
  • 单点托管=单点失败
    未开源的云端授权服务与发行渠道,让收购方可以瞬间掌控用户资产;分布式签名与多维护者制度应成为开源基建标配。
  • 社区共治机制要提前设计
    不要等“卖身”才想起 Fork;在项目健康阶段就应设立核心委员会、签署 DCO/CLA、启用多重权限和资金信托。

结语:支持社区,守护自由

Alist 的风波再次提醒我们:代码自由不等于永远安全。真正的安全来自可验证的透明、活跃而多元的社区,以及开发者与用户之间双向的信任。
如果你仍在使用 Alist,请立即审计依赖、关注 AlistTeam 进展,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贡献文档、代码或赞助。保护开源,从一次 Fork、一次审计、一行 PR 开始。

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,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。